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雕塑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从古时候的实用性为主到现在的观赏性为主,雕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现代雕塑中,社会性题材的雕塑越来越多的被雕塑家们创作出来,艺术家通过关注社会,介入当下的生活,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回应当前的文化问题,他们表现的是一种更为现实感的冷静,表达出自己对身边环境的变化及个人真实情感的体验,通常引起观众对许多社会和文化问题的关切和思考。
“社会雕塑”由德国著名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提出。
在博伊斯看来,“社会雕塑”是一种“发展社会性的艺术观念” ,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 ,小众的精英艺术而言,他的艺术是面向大众的,是为大多数人服务的。也正因为此,“社会雕塑”这一艺术观念是反传统艺术观念的,这种“反”和杜尚的“反艺术概念”并不一样,杜尚的“反艺术概念”是与其现成品艺术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基于博物馆学、美术史意义上的,而其本身就是西方传统艺术概念上的一环。
有些艺术家的目标是再现某个物象,有些艺术家的目标是表达某种观念,有些艺术家似乎有更宏大的目标——雕塑社会。
显然,博伊斯就是这样的艺术家。博伊斯提出的社会雕塑意在扩展雕塑的外延,认为每个人都可以发现和培养自己的创造性能力,并用于一切人类活动,而这种创造性活动能够雕塑一个社会的形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人都是艺术家。
由于对现代艺术缺乏了解,我对博伊斯的印象只是停留一个满脸蜂蜜和金箔,抱着一只死去的野兔喃喃自语,看起来饱受创伤的男人。这个17岁加入希特勒青年团的年轻人,在后来的二战中被对手击落飞机,万幸鞑靼人救下他,并用蜂蜜和动物的毛皮为他治疗和取暖。之后博伊斯的行为艺术作品对于『热』、『蜜蜂』『死亡』进行了诸多探讨。在作品《奥斯维辛圣骨箱》中他发问“既然有食物又为什么会有死亡呢?可见饥饿不是造成死亡的原因,正是战争导致了一切……”每个艺术家的创作本质上都是对自身经历的回应。
随着社会的发展,雕塑对社会现实也已不仅仅是歌颂顺应的态度,雕塑家们也批判揭露生活中的不公正现象。以社会现象为题材的雕塑也越来越多的创作出来。雕塑从过去重大主题的载体又回到了人间,雕塑开始关注日常生活,注重对日常生活的体验和表达。每件都能表现出雕塑家的独具匠心的创意。对我们青年-代来说要学习的还有很多,我们只有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专业技能,培养自己对社会的认知和洞察力,才能够更好的创作出符合社会时代的优秀作品,为我们的社会服务,为我们的艺术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