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他美术门类相比,主题性雕塑在描绘历史事件、传达民族精神和体现中国气派上有着独特的优势,这使得近年来在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项目中雕塑作品的纪念性特征和艺术的社会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本文通过分析21世纪以来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项目中的代表性雕塑作品与重要雕塑家,试图探讨当代国家重大题材主题性雕塑创作所呈现的特点与面貌,认为当代主题性雕塑创作具有强烈的纪念性特征,当代雕塑创作者主体意识得到进一步凸显,并且在这些作品中看到了传统审美理想的复兴。
潘鹤上世纪50年代创作的《艰苦岁月》,将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融为一体,堪称主题性雕塑的创作典范。
“日出东方——上海市庆祝建党百年青年美术创作项目”眼下进入最后一个月的冲刺阶段,100件签约作品即将与大家见面。近日,针对其中全部16件雕塑作品,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雕塑学会会长、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院长曾成钢以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开展了一场专题辅导,为“后浪”创作者们“开小灶”,为作品捕捉“画龙点睛”的灵光。
态度认真、基础扎实,是曾成钢对这批新作给出的评价;同时他也看到,作品中有不少在创作手法上大同小异,与实景靠得太近。“雕塑以意象取胜。思路不妨再打开一些,适度想象,以小见大提炼出不凡的精气神。”曾成钢坦言,主题性雕塑创作应该精益求精,一方面因为其肩负重任,是为人民、为时代立像,可谓正能量与时代精神的扬声器,另一方面则是对“上海出品”寄予厚望,力求让这批作品成为全国主题美术创作的标杆。
曾成钢说,这样的追问对于主题性雕塑创作尤为必要,因为这样的作品,不仅是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而创造美、展示美,更将成为一束束镌刻历史与时代的精神之光,让后世汲取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