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雕塑大多主要是突出伟人和英雄的形象,通过这种立体式的夸张造型,能让我们瞬间感受到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和风采,在历史上也有很多类似的雕像,如威尼斯的《柯莱奥尼骑马像》,古罗马的《马可.奥勒里乌斯骑马像》等。而马雕塑的发展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从思想、技术再到社会形态的演变和意识导向,才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马雕塑的面貌。
马的体格匀称,四肢长,第三趾发达,具蹄,第二、四趾退化,仅余退化的掌骨和跖骨。四肢高度特化,肱骨和股骨很短,桡骨和胫骨很长,尺骨和腓骨均退缩。第三趾发育,掌骨非常长,而趾(指)骨则比较短,单蹄。颊齿高冠;上臼齿釉质层褶曲精细。
虽然我们看起来,马雕塑只是一个简单固体的雕像,但它的出现和当时的社会形态,人文理念以及技术条件有着很深厚的关系。比如没有骑过马的民族肯定是无法造成骑马雕像的。另外,如果在城市中缺少公共场地和空间,或者是以农耕文明为主的国家,也不会诞生这种大型的骑马英雄像,比如中国古代。另外即便有空间,有骑射传统,但如果没有建造雕像的系统性技术和储备知识,也无法建造这种雕像,比如18沙皇时期的俄国。所以,骑马雕像的出现对于国家社会的背景和雕像技术的积累等很多因素都有关系,并且我们还可以看到,骑手和战马的雕像组合会呈现出多元化的面貌。
比如在雕塑建筑发达的古希腊,为何一直没有大型骑马雕塑呢?首先希腊人本身不重视骑兵,另外在希腊的神话体系中,骑兵总是被想象成一种人首马身的怪物,另外希腊城邦制与宗教的观念中对于大型骑马雕像是不允许出现的,所以古希腊的雕塑技术具备了,但依然没有大型骑马雕像。
总之,无论古今中外,在艺术领域中关于马的创作都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与意义。无论是传统经典还是现代风格,都可以通过不同的手法、材质和表现方式呈现出马的神韵和气质。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还会有更多有意义的马雕塑作品涌现出来。